|
首页 >> 会员活动 |
精彩纷呈的自然之旅——记IAHR清华学生分会四川震区之行 |
作者: 来源: IAHR中国分会秘书处 发布日期: 2010-04-30 |
2010年4月15日至18日,IAHR清华学生分会22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王兆印老师带领下,在四川震区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实地考察。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许绍华教授和IAHR分会成员林正杰博士与清华分会的同学们共同参与了此次野外考察。同学们按兴趣分成滑坡泥石流组、生态组和河流组,每组均有技术组长和安全组长,分工负责,组织协调,保证本次考察活动顺利进行。
4月的北京,花芽微绽,春意在一波波寒风中姗姗来迟。4月15日,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乘飞机离开了北京,前往期盼已久目的地。下午6点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天色尚明,这里春意正浓,呼吸中满溢青草的芳香和淡淡的水汽,目为之舒,心为之醉。我们的目的地远在大山中——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来不及多看几眼春色,暮色已经悄然来临,小巴载着我们穿过成都平原的田野、城市和小镇,最后进入崎岖的山谷。晚上大约10点,我们才陆续地到达了住宿地,今天没有任务,只有路程,大家早早地入睡了。 第二天简单的早餐后,安照预定计划,我们自绵远河源头向下游参观绵远河。这里正处在08年汶川地震带上,行驶在崎岖狭窄的河谷路上,滑坡、崩塌和堰塞湖随处可见。汽车将我们送到能够前行的最远处。这里是蓝家岩崩塌体,它阻塞了绵远河形成了一个长达2km的堰塞湖。经过一个冬春,湖中水位并不高,湖水泛着柔和的湛蓝,两岸秀山相峙,山抹微云,间或崖壁上一抹粉色,那是山中桃李。虽是薄阴,却不损同学们的高昂兴致。王兆印教授为同学们细致地讲解了大崩塌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现场分析了滑动面的特征,估算崩塌体积。生态组在堰塞湖进行了底栖动物采样,滑坡组测量了崩塌粒径和崩塌体积。随后,王老师带领大家徒步绵远河河谷,每遇一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天然阶段深潭,他都为大家讲解自然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这对增进大家野外观察能力和激发自然兴趣,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沿途各个小组均进行了取样和测量,让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手来,让大家在野外学习知识,在实践领悟乐趣。
第三天,我们参观汶川地震期间引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大型滑坡,堆积体总量约8000万立方米。王兆印教授的课题组在这里进行了近2年的观测、治理和研究工作,于2009年在文家沟主沟上建设了33级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来治理滑坡和泥石流。这天一大早,我们头顶安全帽迎着朝阳向文家沟前进。沿着新开辟的路径,我们来到了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的尾端,由于2009年数场大暴雨的袭击和冲刷,如今只剩下上游的19级保存完好。在我们前方是巨大的滑坡堆积体,沟谷两侧是泥石流坡积物,沟底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王旭昭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文家沟的地质构造、岩石岩性和5级滑坡台阶的原因。王兆印沿途一边查看阶梯深潭系统保存状况,一边给大家介绍阶梯深潭如何建造,控制泥石流的效果和消耗水流能量的机理。经过2个小时的时间,穿过整个阶梯深潭系统后,我们来到了大滑坡的一级平台,在这里我们邀请与王老师合影留念,共同见证我们站到了大滑坡体上。 当天晚上,王兆印教授在住地为大家讲课,及时总结这两天我们所观察自然现象,启迪大家思考。王旭昭教授细致地介绍了课题组在文家沟建设阶梯深潭的过程,治理泥石流的成效和阶梯深潭的修复措施。 4月18日天刚蒙蒙亮,我们离开了文家沟。出山的路上,王兆印教授对经过的每一处大滑坡体和堰塞湖都认真地讲解来龙去脉。离开绵竹市后,他又带领我们去参观汶川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映秀镇,顺便让大家近距离地看到了江水翻腾的岷江。 紧张的参观安排和风景秀美的景色,让野外的时光变得如此短暂。我们踏上了归途,可是这次考察让我们沐浴了自然的美丽和领略了精彩纷呈的野外课堂。 我们满载归来,我们平安归来。 IAHR清华学生分会供稿2010-04-30 |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hina (Mainland)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