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会员活动 |
追“星”圆“梦”到北极-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指导青少年北极考察活动 |
作者: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发布日期: 2012-09-25 |
由中国青中国少年网络科学社区—知乐网与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联合举办的“探秘世界三极·2012中国青少年北极科学考察” 活动历时10天,乘坐奥特莱斯号完成环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科学考察。这项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多家研究机构支持,考察团团员29人,主要来自中小学生。考察团除有7位领队和辅导老师外,还邀请了4位专业学者进行现场科学指导。这4位老师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张春光研究员负责生物学、首都师范大学赵琦教授负责植物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张芳副研究员负责海洋生态学、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负责地质冰川学。 在这次科考中,IAHR中国分会执委、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被这些青少年所吸引,视他们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群星”,并期望10年、20年后从这 “群星”中涌现出极地科学工作者。李志军教授以此为“梦”来追求,在整个考察中,他精心培养和扶持 “群星”,也积极协助领队和辅导教师“斧正”他们的行为和科学理念。 冰川俗称固体水库,它酝酿着大量淡水资源。斯瓦尔巴群岛的现代冰川及冰川地貌特征显著(照片1 可见斯瓦尔巴群岛夏季地貌)。每年夏季,冰川融化,汇流,进入海洋(照片2 可见冰川前端夏季融化形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地蕴藏着的大量冰川在缩退。特别是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又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在北极,也有格陵兰大冰盖以及类似斯瓦尔巴群岛的陆地冰川。这些冰川同样经历着快速融化(照片3 入海冰川,前端破裂呈直线形状)。因此地质冰川组的小考察队员们重点关心斯瓦尔巴群岛的岩石类型、现代冰川地貌、冰川冰芯气候“记录”,浮冰运动和分布、多年冻土区的建筑物特点。海冰也是本次北极考察的内容之一。当奥特莱斯号在北极冰区航行时,特别是其他人员对北极熊着迷的时候,考察组成员认真观测海冰的密集度、厚度和表面融池分布。同时与卫星海冰图像成果进行比较。 AMORA是一项旨在研究海冰能量平衡的挪威中国合作项目。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曾经在2011年从斯瓦尔巴群岛朗伊尔出发参加了2次北极海冰考察(照片4 冬季考察时的斯瓦尔巴群岛海冰和地貌)。奥特莱斯环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科学考察同样满足AMORA项目中向中国和世界公众推广海冰科学知识的目的。本次科学考察,特别是让中国青少年认识北极科学知识,应该不仅是项目承办方追求的目标,也符合AMORA项目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符合大连理工大学对科普教育尽职的目标。青少年在现场对海冰的感性认识,能够理解大尺度海冰同局部海冰条件的差别,理解海冰密集度、厚度对航行影响的重要性。从而客观地认识海冰卫星遥感的重要性和海冰真实环境的客观性。这一点有利于人类理解在2012年夏季北冰洋海冰有一个新低,为什么雪龙号接受俄罗斯破冰船破冰护航,参加东北航道编队航行,穿越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这就是虽然整体北冰洋海冰较少,但雪龙船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西经175°到东经155°之间时的冰海冰密集达到80%~90%。 它能够给航行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照片1 李志军(右3)、辅导老师赵溪(左2)与地质冰川组队员合影 照片2 考察队员登上冰川的兴奋场面(步长江摄影) 照片3 俯瞰六条“入海”冰川(李志军摄影) 照片4 中挪学者现场工作(右2 Sebastian Gerland; 右1 李志军。Nick摄影) |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hina (Mainland)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