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HR-APD首页组织机构分会章程新闻报道学术交流国际资讯会员活动《IAHR简讯》联系我们
首页 >> 会员活动
雅鲁藏布大峡谷墨脱段考察记
作者:   来源: 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所 李志威  发布日期: 2012-11-01 
 

“今年我们要去墨脱!”, 2012年每次他回顾前3次进入惊险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大峡谷开展科学考察时,王兆印老师就会不经意间说出他的心声。

墨脱,传说中“隐秘的莲花”,它是镶嵌在西藏高原东南部一颗璀璨耀眼的绿色明珠。目前,墨脱水泥公路尚未修好,每年只有等到嘎隆拉雪山融化和冰川退缩后,才有3个月时间可从嘎隆拉冰川以下,步行超过88km沿着原始森林和大峡谷边缘进入县城,县城中的当地居民也才可外出采购必需生活物品。

2009年10月,王老师带领课题组第1次调查西藏河流时,只到达了帕隆藏布和易贡藏布,它们是大峡谷地区的两条主要支流,那时已为大峡谷的气势和神秘所倾倒。

2010年5月,第2次调查到达了大峡谷的入口端派镇,在派镇以下大约10km到达直白,从直白往下大家奋力向下游徒步了三四公里,算是窥探了一下大峡谷部分面容。

2011年5月,第3次调查选择徒步的方式,从拉月曲的排龙乡出发,1天徒步28km,历尽雨中穿越,长距离的悬崖峭壁,6座颤悠悠的吊桥和热带丛林遇吸血蚂蝗。沿着帕隆藏布峡谷,第一次真正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拐弯。第2天徒步1天上下雅鲁藏布江河底测量取样,第3天再徒步1天走出大峡谷,可谓从天上折返回人间,道阻且长。

前3次雅鲁藏布大峡谷调查,可分为3个阶段:“起”(开启雅江流域及支流调查)、“承”(窥探峡谷入口段)、“转”(徒步穿越峡谷中段)。到了2012年,面临“合”的第4个阶段,即完成大峡谷下游出口段调查,也是最为困难最为艰险的一段。大峡谷的出口段就在墨脱县,与印度毗邻,是中国至今不通公路的边境小县城之一。

今年王老师选择了不从拉萨出发,改从成都出发,乘车沿318国道南线直抵西藏波密县,再从波密县向墨脱县前进。为了开展好本次野外调查,在9月12日召开了一次考察组考察讨论会,明确本次考察的三项任务:(1)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内容;(2)为将来西藏河流泥沙研究打基础;(3)河流对将来川藏铁路可能造成的重大问题进行前期探查。

王老师在讨论会上提出了5个重要研究问题:(1)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机制及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2)雅鲁藏布大峡谷河床阶梯-深潭结构强度及在大洪水作用下的稳定性,(3)滑坡崩塌形成的自然坝发育尼克点的过程,(4)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以古乡沟泥石流为例,(5)古乡沟对堰塞坝尼克点的影响,以波堆藏布和曲宗藏布为例。同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到人,以便明确责任,保证调查过程顺利开展。

9月22日一大早,我们出发了。318国道,传说中一路风景独美,高山峡谷纵横,大江大河穿梭, 6条大河——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尽收眼底,真是一次中国西南诸河大检阅。

大渡河上泸定桥

雅砻江急流湍动

金沙江滚滚浊流

澜沧江壁立千尺

怒江水流翻滚急越

怒江72道拐,盘旋直下千米

经过4天4夜的日夜兼程和上下颠簸,最终在9月25日晚上10点才到达西藏波密县城。尽管,那几天天气多变,阴雨绵绵,当晚王老师就决定26日我们即开始从波密向墨脱进发。

目前,从波密县城到著名的嘎隆拉冰川的道路已修成水泥路。到了嘎隆拉冰川,这里正在修建穿山隧洞,前几年到达这里需要翻越雪山,如今十几分钟就可以穿过隧洞,给交通带了极大便利。

嘎隆拉冰川(2012-09-26)

到达52k的交通站,当地民警告诉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由于阴雨连绵,去墨脱的道路非常危险,前几天一个大塌方已经阻断了道路,最多只能到80k的交通站,让我们小心驾驶,沿途走不通就折回。

王兆印老师决定继续前行,到了80k再决定行程。离开交通站后,一路进入原始森林,高大的针叶松林,树干和树枝被密集的苔藓所包裹,一身绿装,透露出一片静谧安澜的景象,远处不时传来山林鸟声和山溪急流声。

原始森林,大树林立,杂花生树

途中大峡谷支流的一处尼克点

一路颠簸摇晃,到了下午2点才到80k的交通站,向老乡打听前方64公里的道路情况。他们说,尽管车不好走,但今天道路已畅通,这下大家才把心头石头落下。等待午餐的时候,王老师知道道路已通,心情大好。看着小餐馆的墙壁上形形色色的涂鸭留言,书写过往探险者徒步墨脱的豪情。他不假思索,欣然地题写一首七言绝句,讲叙我们这次一路行程的风景如画,路途艰难。

王兆印老师在小饭馆题诗,以示纪念此行

路上小窥大峡谷的真面貌

午餐后,我们开始了下午的行程,一路上道路狭窄,颠簸起伏,每小时只能行10多公里,但大体还是安全的。只是到了最后30公里,险象环生,新近崩塌和塌方的路段不时滚落石块,几次击中我们的车身侧面,砰砰之响。在黄昏时分,前方排列10多台车辆,司机们在路边张望。原来前方出现新塌方,切断了道路,树根、土和石块不停从崩塌面上向大峡谷滚落,推土机正在清理路面。

一处刚刚塌方的路面,推土机正在清理出新的路面

夜色渐渐降临,我们在摸黑的情况下,简单地吃了一些干粮,等待前方道路的畅通。幸运的是,晚上8点就修好了。在汽车灯的指引下,我们继续在黑夜前进2小时才到达墨脱县城。墨脱县城,是一个建在古滑坡体上的小县城,只有一新一旧两条街道,街道昏黄的灯光映衬着这个世外桃源般县城的隐匿和幽静,几乎与世隔绝。当晚,大家全无食欲,带着极度疲倦直接入住宾馆睡觉了。

9月27日,从墨脱县城出发,向大峡谷江底前进,经过1个半小时车程和半小时徒步,就到达了雅江江边。远远地听见大峡谷震撼的水击石穿的咆啸声,前方水面就在眼前,可是要到达水边,还必须过一条支流的独木桥,这条支流的流速也不可小视,水流湍急得水花翻滚,而且水是从高山冰川雪山的融水,温度很低。组员韩鲁杰第一个试探着过了最后一道4m长独木桥。大家彼此鼓着劲,一个接一个,直到王老师顺利通过之后,大家才放下心来。

王兆印老师拄着木棍过独木桥

我们来到水流湍急的雅江边上,观察一下水势、河道断面和河床物质结构,、

就开始测量水流流速,测量河道形态,泥沙取样和水生生物取样,拍摄照片和录制影像资料。

波涛汹涌的雅江之水

大峡谷江边巨石合影

(从左到右:韩鲁杰,漆力健,李志威,赵娜,王旭昭,王兆印,余国安,刘乐)

9月28日,我们需要如期从墨脱返回波密,有了来时的颠簸体验,返回并不觉得危险,3处险情均在等待处理和自行处理过程中,化险为夷,安全通过。

只够车轮经过的土路,泥泞不堪,左侧便是大峡谷

飞落的巨石挡住了回去的路

    直到晚上8点,才在夜色和雨幕中赶回波密,时间太晚,一时找不到宾馆入住,着急得不行,最后找了一个简易地招待所住了一宿。

9月29日,王老师安排调查墨脱公路上的一处容易接近的冰川群,包括2个大冰川,2个小冰川,最后冰碛物合为一处向帕隆藏布支流流去。

艰难跋涉后于冰碛物上眺望远处冰川

两个冰川谷的河道堆积的大量冰碛物

9月30日,我们顺利地调查了易贡藏布两次巨型滑坡后的河床形态调整和河型变化关键部位,特别是沿堰塞体上游和下游测量了河床结构,水流流速,河床物质组成等。由于一天行程安排得太紧,从易贡藏布返回排龙时,已至7点,天色已黑,又开始飘下小雨。从排龙返回波密县的路上,雨越下越大,汽车前灯映衬下雨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一直抓紧赶路,却忽视路上可能的泥石流危险。我们的越野车在通过一处新发生的泥石流路面,4个轮子均陷在厚度30厘米以上的泥流里面。因为道路的右侧就是帕隆藏布,情况十分危险,4个人下车推车也动弹不得。这时候,我们的前车已经远离我们很远了,前后都堵着好几辆路过的车辆。最后,在情急之下王旭昭老师去找车拉我们的车,幸好有位好心的司机愿意提供帮助,我们一边在后面推,一边在前方有汽车拉,经过几分钟的努力,才从险境中脱离。

大雨仍在下着,王老师的前车已经返回到我们跟前,庆幸我们脱离险情。这一夜正在中秋月圆之夜,在我们排险的时候,收到了国内外许多亲人朋友的中秋问候,而我们却在暴雨和山道滑坡泥石流的行进中,直到晚上12点才返回县城,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中秋之夜。

易贡藏布的易贡堰塞湖的下游下切河段

易贡藏布的易贡堰塞湖的湖尾端自然河段

10月1日, 4年以来第三次细致地沿河调查帕隆藏布,一组4名队员进入沿由帕隆藏布上游支流曲宗藏布和波堆藏布继续开展河流地貌泥沙调查。另一组4名队员直接进入古乡泥石流沟,想一窥这个神秘而巨大的泥石流沟真面目,然而从上午9点半开始走到中午1点,进入沟内一段峡谷段,被一条斜穿过来的水流挡住了去处,水急十分湍急,且水温低得不敢淌水过去,另一侧是直立崖壁,漆博士攀壁1个小时也不得不放弃,因为坡度陡,可以爬上去但不容易继续走下来,可谓无功而返,心有不甘。

古乡泥石流沟沟口堆积扇

古乡沟峡谷段斜穿的急流挡住去路

10月2日,调查帕隆藏布从波密至通麦天险的崩塌滑坡形成的自然尼克点和河床形态,一路沿318国道走走停停,赶到中午才到通麦。

测量古乡湖内一处尼克点

古乡泥石流沟入汇帕隆藏布

10月3日,继续波密附近的冰川和河流调查。

10月4日,从波密沿318国道北线,到达昌都,之后又赶到炉霍,甘孜,最终于10月7日晚上到达成都,全体人员顺利完成了第四次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调查,可谓这项历经4年跨度,先后4次惊险万分的野外考察写下了一个圆满的“合”字。

201209-10考察

雅江大峡谷墨脱段考察路线图(黄色标记为沿途GPS定点,红线为中国-印度实际分界线)

这次墨脱之行,历尽艰辛,收获斐然。首先,在调查路线上,完成了对川藏线318国道的南线与北线的全程初步探查。其次,实现了对大峡谷墨脱段的河谷和河床调查,不仅完成了基金项目的内容要求,而且再次证实大峡谷河床推移质输移量极少,甚至没有。再次,完成了对易贡大滑坡形成堰塞坝上游和下游河床结构,断面形态和水流情况的测量与取样。再次,完成了对帕隆藏布的波密-排龙河段的新旧尼克点的调查,及古乡沟对堰塞坝尼克点的影响(以波堆藏布和曲宗藏布为例)。最后,额外地调查了嘎隆拉4个冰川谷形态,冰碛物物质组成和冰川形成河道的纵横剖面,估算了此冰川年输沙量等。

在4次雅鲁藏布江考察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兆印老师克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和体力严重透支,坚定地带领学生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了解地貌,观察河流,测量水流和估算泥沙。他在野外的坚持与顽强,以身作则,给学生们以最大的鼓励与感动。从波密去墨脱的颠簸小路上,他有感而发,在小餐馆的墙壁上题诗一首,以示纪念,“美人如玉江山娇,川滇青藏云路遥,细雨清风犹夺爱,珠帘幽梦忆鲛绡”,这就是他乐观、自信、富有诗情画意的真实写照。

不管千山万水阻隔和强烈高原反应,都挡不住他探索高原河流的梦想,他用坚实地步伐开拓河流研究的新领域,他用活跃地思维去捕捉河流问题的新挑战,他用执着的信念追求河流哲学的新理念,这就是我们的导师——王兆印教授。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hina (Mainland) Chapter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1/24 14: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