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概况
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大会于2007年10月18-20日在南京河海大学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包括香港在内)44个单位的181名代表,此外,还有专程来参加会议的日本、英国、美国、伊朗等国的华人及外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204篇,经全国有关专家评审,共录用182篇 。其中有19篇被推荐到《水利学报》刊登,23篇在《水力发电学报》刊登,还有11篇被河海大学出版的《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录用,129篇文章刊登在会议论文集有河海大学出版的《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7》(共772页)中。
会议历时3天,一天全体参会代表大会,一天半分组发言与讨论,半天进行了技术参观。大会期间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江苏水利厅、及河海大学的有关领导分别致辞,中国水利学会发来了贺电。
开幕式以后,进行了邀请报告发言,他们是:
李行伟(香港大学副校长)—实时水环境模拟和可视化系统
周孝德(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西北干旱地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李 云(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坝通航建筑物水力学关键技术研究
王志坚(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下一代IT技术
邓东升(江苏水利厅副厅长)—江苏水源地现状与南水北调工程
唐洪武(河海大学水电工程学院院长)—水力学及水利信息学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及应用研究
会议期间除按议题分组交流和讨论以外,还专门设立了经理论坛和英语专题讨论会,这些为同行的生产单位提供了介绍他们产品的机会,也为培养与世界接轨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他们才能的场所,他们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全部用英语发言,效果很好。同时也举办了小型科技展览会,其中包括了观测仪器,施工技术设备,以及音像光盘等。
大会闭幕式以后,全体代表参加了技术参观。对河海大学水电学院实验室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铁心桥水工实验室进行了参观,代表们对两个单位的实验设备和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会议内容
大会除了邀请的六位知名专家,对当前一些前沿课题内容作了专题报以外,具体按议题分了四个分会进行交流和讨论。具体是:
2.1 环境水力学—收到论文52 篇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由过去的一般水质污染计算与防治等局部微观的内容,拓展到综合性的、与人民生存有关的水污染管理、水环境承载力、河流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同时生态水力学问题也包括在了环境水力学范畴中。例如香港大学李行伟教授的“实时水环境模拟和可视化系统”、西安理工大学周孝德书记的“西北干旱地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天津大学崔广涛教授的“生态城市与水利现代化”等,这些都是当前与人民生存环境直接有关的大问题,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可以作为一种预报手段来应用。
又如,在水域清污与排污方面,各地也提出了优异的成果。马巍的“引江济太条件下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研究”、孙娟的“引清调水改善南京城市内河水环境效应研究”、田世民的“拒马河自净化能力及几种水草净化能力的比较”等多篇文章,都全面的阐述了各种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和效果,例如太湖过去曾经因水质污染出现过蓝藻,经过引河水稀释湖水而清除了严重的污染。
此外,在结合清洁水源方面,不少作者介绍了国外的“雨水利用”的先进经验。这个问题对于我国不仅是西北干旱地区的问题,丰水地区、城市地区的雨水利用也非常重要。雨水是一种多目标利用的水资源,例如防洪、灌溉、防火、供水、生态环境等都可以利用雨水。当前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在雨水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除了过去在西北干旱地区利用雨水有很好的经验以外,城市用雨水还是处于刚起步阶段,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提出了等多的研究课题。
环境水力学个方面的拓宽,都为我们今后环境水力学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方向。
2.2 水工水力学—收到论文69篇
水工水力学是这次会议四个课题中的重点,文章最多,参加的人数也最多。由于我国正处在水利水电建设的兴盛时期,工程水力学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入。高水头泄洪消能的新型消能工、低佛氏数水流的消能问题、泄洪雾化及其防治、岩石冲刷、高速水流的空化空蚀、以及高水头通航建筑物水力学问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拓宽。
例如消能措施及消能工的体型,由Y型宽尾墩联合消能工,发展到X型坝面台阶联合消能工,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宗祥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郑治的“X型宽尾墩体型及堰面位置的研究”,详细的说明了它的作用。中国水科院夏庆福与孙双科等的“大单宽低佛氏数水流的大差动挑坎与动水垫消能工的研究”,说明了低佛氏数水流的消能新成果。此外,有人对箱式消能工也做了探讨等。
泄洪雾化对建筑物周围的影响,是涉及到工程安全的大问题。过去进行过观测及模型试验,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水电工工程投入运行,对泄洪雾化的研究有了深入研究的条件。对具体工程的多方面的原型观测,对雾化机理的分析和数值计算,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惠玲等的“宽尾墩的泄洪消能效果与雾化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张华的“水舌运动界面的格子Boltzmann仿真研究”等研究成果,将雾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于岩石冲刷问题,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做了大量的原型观测和室内各种材料的模型试验研究,但是由于材料的比尺效应等问题,一直很难突破冲刷计算这一关。本次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爱华和刘沛清提交的“岩石河床在冲
击水流脉动压力作用下的解体破坏机理”一文,提出了高坝下游冲坑的逐层破坏模型,结合水利工程经验公式和理论推导给出动态河床上脉动压强的分布规律。基于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生成基岩仿真一维裂隙网络,沿网络裂隙线元建立一维瞬变流模型,对高坝下游冲击射流作用下非恒定脉动压力波在复杂裂隙网络内的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应用孤立块体逐层自动追踪方法,分析裂隙岩体的解体破坏机理、孤立岩块的瞬时动力力学特性以及岩体河床的逐层破坏过程,提出岩块稳定性判据以及冲坑极限深度的评估方法,从物理机理上进一步认识了冲坑的形成过程。这在岩石冲刷研究领域是很大的进展。
高水头通航建筑物水力学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蕊等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李自冲提出的“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浮筒底部型式及浮筒与竖井间缝隙研究”,以及正在南京水科院进行的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模型试验,提出了新形式的通航建筑物。
各研究单位对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鱼道工程、调水工程中的问题、以及其它有关的水力学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2.3 河口岸边水力学—收到论文9篇。
该课题的论文虽不多,但他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复杂问题,过去在水力学会议中很少列入。近几年来,在国际会议上都将其列入水力学范畴中。例如湖泊生态的修复,河滩、湖边湿地的修复等,都是给我们水力学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湿地的研究,过去以介绍别人的经验,这次是本国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周潮洪等的“天津湖泊湿地生态抗旱对策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吴福生的“河漫滩及湿地上淹没柔性植物紊流特性研究”、以及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蔡明等的“人工湿地降解湖水有机物和氮效果研究”等一系列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湿地的重要性,和它在水资源开发中的地位。
2.4 水力信息学的新进展—收到论文71篇
关于水力信息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其重点是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水力学研究的进程不断缩短,研究成果也不断深入。水力学研究由物理模型试验更多的转入了数值计算。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原型观测的发展,大量的实测资料,为我们选取数值模型的有关参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也就更加完善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研究中可视化、3S技术、三维数模技术等较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天津大学钟登华的“面向结构图的分汊河道截流过程仿真与优化研究”、南京大学谢兴勇的“引江济巢数值模拟与仿真演示系统开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崔巍等“可视化仿真技术在调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及西安理工大学王张斌等的“流体可视化技术在室外流场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等多篇文章,对可视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效果都做了详细的论述;此外,大量的二维、三维数值计算成果,和GIS在洪水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这次大会的特点
通过三天的大会发言、分会发言讨论和技术参观,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本次大会的主要特点是:
(1) 参加会议议的年轻科学家较前两次会议增加。初步统计参会人员中有70%以上是年轻人,这是一件极为可喜的现象。年轻人朝气蓬勃,创造性多,他们发言积极踊跃。绝大部分使用标准的Power point工具,时间控制得很好,能提问题,讨论热烈,气氛和谐。使我们的科技学术会议逐步走向了标准化。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2) 会议设立了青年优秀论文奖项。为提高青年学者的地位,鼓励他们对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专门设立了这一奖项。会上推荐了学术成就高的中、老年专家,组成了评奖委员会。他们是周孝德、槐文信、崔广涛、陈永灿、许唯临、窦希萍、吴建华等7人。我们将作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论文事先寄给了各位委员,会议上收听了他们的发言,经过认真的讨论,共评出了四位优秀论文作者,他(她)们是:
李 琳—新疆农业大学
李爱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傅宗甫—河海大学
张法星—四川大学
此外,会议还为外国留学生设立了一个特别奖项,在河海大学学习的伊朗学生Arjang Mohaghegh荣幸的获得了这一奖。
(3)根据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大量的青年人需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此会议专门设立了英语分会(English Session)。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做了很好的准备,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基本上能准确的回答提问。这次的锻炼不仅为参加明年的亚太地区国际水力学会(IAHR—APD)和国际水工水力学术会议(Hydraulic Structure-IAHR)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大家更多地参加与国际活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4)为了使研究工作能与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首次在会议中设立了《经理论坛》。生产者们在大会上发了言,介绍了他们的产品原理和应用实践,代表们还参观了他们的样品。虽然这次参加的人员较少,但是开了个头,为今后会议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