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HR-APD首页组织机构分会章程新闻报道学术交流国际资讯会员活动《IAHR简讯》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报道
第四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大会学术总结
作者:   来源: IAHR中国分会秘书处  发布日期: 2009-11-09 
 
    1.会议概况

    第四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大会于2009 年10 月10-12 日在西安理工大学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领头主办,由西安理工大学承办,山西省水利厅、甘肃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厅、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办。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水科院、西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水科院、长江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全国55 个单位的220 名代表。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为“生态水利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五个分议题,即: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工程水力学;河口、岸边生态与环境;灾害水力学;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与研究中的应用。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224 篇,经过专家审阅,最后录用181 篇,其中121 篇刊登在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786 页)一书中。三分之一论文发表在四个国内著名水利学术刊物上,其中18 篇论文发表在《水利学报》2009 年第11 期,20 篇推荐到《水力发电学报》在2010 年发表,20 篇发表在《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 年第3、4 期上;2 篇被《水动力学进展与研究》录用。这些成果既有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总结和工作积累,也有众多专家学者的前沿课题和学术创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两年来水利界在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方面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了我国水力学学科的发展水平。

    会议历时3 天,0.5 天全体代表大会开幕式与大会主题报告,1.75 天分会交流,0.25 天闭幕式,0.5 天技术参观。开幕式上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陕西省科技厅与水利厅、西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及西安理工大学的领导分别致辞。开幕式以后,7 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

    全体大会后,设4 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其中3 个学术分会,1 个专题分会。3 个学术分会讨论会场中,有18 专家作了邀请报告,预计发言180 人,实际发言115 人,到分会参加交流的代表人数在150 到90 之间变化。专题分会为经理论坛(2 位报告)、橡胶坝技术开发讨论会(25 人参会,6 位报告)和英语分会(10位发言)。

    大会闭幕式上,IAHR 中国分会秘书处介绍了今年中国学者参加第33 届国际水利学大会的情况,本届大会评选出4 篇优秀青年论文并颁奖,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广涛教授作大会总结,组织委员会主任周孝德教授作总结讲话。下午部分代表参观了西安浐灞生态区和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工程培训中心。会后有36 位代表分别赴延安和华山参观。

    2.会议学术内容

    本届大会设5 个议题,收到224 篇投稿,分布情况为:环境与生态水力学49 篇;工程水力学66 篇;河口、岸边生态与环境10 篇;灾害水力学18 篇;66 篇;英语论文15 篇。根据论文分布的实际情况,文集和分会场按3 个议题设置。

    大会设7 位主题报告,来自上级学会领导、国家基金委、西北地区水利部门和主办承办单位,他们是:

    顾 浩(中国水利学会),以水利学科发展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季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与未来;
    李万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动态;
    邓铭江(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
    管化冰代潘军峰(山西省水利厅),加快数字水利建设步伐 促进山西水利可持续发展 ;
    陈永灿(清华大学水电学院),三峡水库蓄水期间近坝区域水流及水质特性分析 ;
    黄强(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发展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主题报告较好地宏观反映了国内水利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涉及到水资源、水环境、水信息学、可再生能源等广泛内容。大会邀请了18 位国内水力学界研究活跃并多产的专家在分会做邀请报告,他们的论文为:

    吴时强 引水调控对受水区周边地区水环境影响分析
    倪浩清 水环境水污染中生物化学时均反应率的研究
    陈求稳 生态水力学与水信息学
    高学平 依水区域开发中的水环境问题
    王东胜 城市河流治理探讨
    江春波 泄洪洞进口立轴漩涡的研究
    孙双科 高拱坝坝身泄洪消能的布置研究
    孙 建 反拱水垫塘的研究
    黄社华 明渠弯道干流与支流汇合口水面形态与流速分布的试验研究
    李志军 黑龙江红旗泡水库冰研究进展和展望
    程晓陶 太湖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槐文信 植被水流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武周虎 明渠污染混合区的解析计算方法
    张永良 超长距离引水系统的水力特性
    陈文学 基于通量分裂的一维溃坝洪水时空二阶精度格式研究
    黄 强 黄河干流梯级水库调节库容合理规模研究
    巨 江 水工水力学数值仿真及其可视化
    杨开林 渠网非恒定流图论原理

    大会开幕式由黄强教授(组委会副主任)主持,大会主题报告由刘之平教授(学委会副主任、水工水力学专委会主任)、唐洪武教授(组委会委员、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IAHR 中国分会执委会副主任)和练继建教授(学委会委员、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主持,闭幕式由吴一红教授(组委会副主任、水力学专委会主任)主持。分会会议共进行27 次,每次100~110 分钟,分会主持人共计26 人,他们是:李克峰、吴时强、槐文信、邱秀云、王东胜、程晓陶、高学平、杨敏、黄国兵、李国栋、周赤、江春波、曾德坚、孙双科、张永良、李占斌、黄社华、刘玉玲、孙建、李延农、罗纨、陈文学、王兆印、李志军、贾忠华、陈求稳。

    第1 分会发言的内容涉及水环境数值模拟、水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水环境承载力研究、鱼道问题、雨洪与污水利用等众多方面,多方面反映了近两年来国内在环境与生态水力学研究中的状况。

    第2 分会发言围绕泄洪消能与防冲减蚀、长距离输水、新型消能工、取水流道水力特性、冰-水特性、原型观测及模型试验技术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及理论研究进行了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论文数量众多,反映了我国在工程水力学方面研究与实践的传统优势。

    第3 分会报告内容有基础研究、学科研究前沿综述和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专业软件的数值模拟,数学建模与算法的研究,模拟研究与优化设计,水利工程专业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水库优化调度等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为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课题的论文数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专题分会的经理论坛,就新材料在河道景观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和宽带专利技术支持的流量、流场测量仪器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橡胶坝技术开发研论会,来自全国各地橡胶坝技术开发和研究应用的专家结合工程实际及应用情况对近年来橡胶坝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交流。英语分会来自中国水科院、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江科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10 位年轻学者做了英语发言,由王兆印、李志军、程晓陶、江春波、贾忠华等目前活跃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主持,论文内容和演讲水平较上一届有提高,并就如何在国际会议上提高交流水平,如何培养研究生英文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等进行了讨论。根据“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励条例”,大会组委会和学委会聘请了7 位专家担任优秀青年论文评奖委员会工作,他们是赵文谦,槐文信,崔广涛,高季章,李建中,陈永灿和吴建华。经过预审、听讲和评审,并经过三个专委会确认,评出了本届大会4 篇论文获优秀青年论文奖。这4篇以青年学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反映了在当前热点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论文水平体现了年轻学者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理论水平。4 篇优秀论文是,

    论文第一作者/单位 论文题目
    李志伟/武汉大学 静水环境中径向紊动射流数值模拟
    吴巍/西安理工大学 水电开发对其影响区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研究
    刘昉/天津大学 基于AR 模型的水流脉动压力频谱特征研究
    崔巍/中国水科院 长输水渠道前馈控制时间研究

    会议组织的技术参观,考察了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和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工程培训中心。开始于2004 年9 月浐灞生态区建设是西安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举措,是生态治理和恢复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城市扩容的的重要工程项目。工程培训中心重视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体观察能力的培养。参观给代表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3.大会的特点

    通过三天的大会议程,起到了交流、切磋、提高的作用。本次大会的主要特点是:

    (1)大会征稿论文数量和参会人数说明了全国水利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这一系列会议的广泛性和学术权威性。论文内容反映了这两年来在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实际中的状况和动态。大会主题报告、分会邀请报告以及分会交流三大部分立体地反映了大会的学术面貌。经理论坛和专题技术分会多侧面地补充和完善了学术会议,英语分会在提高国内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国际交流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三个分会中有两个是当前水力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即水环境-生态和水信息,表明我国水力学研究逐步同国际接轨。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生产与工程中实际需要,研究方法中有不少采用国际前沿的成果并有发展。论文水平逐步提高,从开始的不足四分之一论文被两个水利期刊录用,到现在有三分之一论文发表在四个国内核心期刊上。

    (3)年轻学者已成为会议的主要部分,他们也是当前水力学与水信息学研究和应用的有生力量。会议交流全部应用Power point 演示方式,在会议主持、讨论、时控等方面已同国际会议相差很小。英语分会中的发言水平较两年前有很大提高,半数以上发言人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交流的平均水平。

    (4)本届会议优秀青年论文评奖活动逐步成熟,在树立其权威性方面前进了一步。

    4.几点经验和体会

    通过四届大会的召开,达到了三个专委会的领导提出举办这一系列会议的初衷,逐步树立起了这一会议的广泛性和品牌性。

    有几点经验:论文征集是举办大会的基础工作,需要确保投稿论文数量在200篇以上,坚持努力联系国内水利科技杂志刊登大会优选论文;主题报告是大会的学术骨架,需要邀请上级学会领导和热点领域顶级专家做宏观性前沿性的报告,还要反映地方水利发展动态和主办承办单位水利科技成果;分会邀请报告可有15-20 个国内活跃在水利科研领域中的骨干学者介绍最新成果,充实大会学术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鲜性;坚持举办英语分会,不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为更好参加2013 年在成都召开第35 届世界国际水利学大会锻炼力量;坚持并扩大经理论坛,吸纳有关专题技术研讨会,丰富大会交流内容;坚持优秀青年论文评奖活动。

大会秘书处
(2009-10-28)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hina (Mainland) Chapter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1/24 14: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