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报道 |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海冰物理资料分析进展 |
作者: 李志军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发布日期: 2010-11-19 |
当中国北方迎接第一场瑞雪的时候,北半球最北部的城市-挪威特罗姆瑟(69.7度,人口5万,海拔1米)已经进入白雪皑皑的世界(照片1)。虽然2010年11月10日离当地极夜还有11天时间,但每天白天时间缩短10分钟的事实在几天的时间内就有所感受,特别是一日三餐均有烛光伴随(照片2),令人感到阳光的宝贵。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水利界参加极地海冰科学考察的少数单位之一。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派出王永学教授和黄文峰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此次考察得到国家极地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挪威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项目经费支持。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前赴挪威极地研究所参加了挪威研究委员会主持的挪威-中国合作项目中的AMORA项目,并汇报了大连理工大学在北极和实验室围绕海冰能量平衡研究所开展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情况,讨论了明年的工作计划和部署。 在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大连理工大学主要承担和参与海冰物理调查,为未来气候变化同海冰工程、海岸工程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考察所获得的科学数据希望可以同广大中国水利学者共同分享并开展科学研究。如有需求,请联系李志军教授(lizhijun@dlut.edu.cn)。 数据内容有: 1 走航海冰船侧观测 走航海冰的分布,浮冰密集度,浮冰块形状、大小和浮冰被破冰船破碎侧翻后暴露断面的厚度。人工观测记录653组,其中向北航线415组,向南航线238组。侧翻冰厚度录像和冰情拍摄均从2010年7月24日开始,到8月29日结束,历时36天。 2 海冰冰情航空拍摄 分别于2010年7月26日、8月13日、8月16日、8月17日、8月19日和8月22日共飞行6个架次,获得海冰表面特征图片5624帧。 3 海冰冰芯物理观测 依托短期冰站和长期冰站共钻取了45 支冰芯,开展了海冰温度、海冰盐度、海冰密度、海冰含水量、海冰晶体结构、海冰热传导系数观测和测量。 4 融池观测 融池观测主要涉及融池水温剖面、水深和融池形态变化的观测。从2010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5 冰厚变化观测 冰厚变化主要依靠冰底仰视超声测距仪进行连续观测。传感器位于距融池边缘4.05m和8.95m处的冰底,从2010年8月9日-8月19日,共11天的连续变化资料。 6 冰底水温观测 冰底海水温度剖面观测主要依托于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探头分别位于冰底面以下10cm、30cm、80cm、160cm、310cm、460cm和760cm处。从2010年8月10日-8月19日有每隔1分钟连续资料。 在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大连理工大学所做的创新和改进测量主要有海冰密度重量体积法和排液法比较,重点发展低温排液法。该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对比试验,将走向成熟。冰芯含水量真空排水法是应特殊需求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相对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改进(照片3)。融池水温剖面、水深和融池形态变化观测同样是首次开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开创了融池微观连续观测的先河(照片4)。 2010.11.10 已是白雪皑皑的挪威特罗姆瑟地区 烛光下准备享受午餐 冰芯含水量真空测量 |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hina (Mainland) Chapter |